日本

日本著名的产业关系学者岛田春夫认为,如果不认识到日本管理者将人力资源视为影响企业绩效的最关键资产,就无法理解日本的产业和组织实践。因此,日本大公司的管理层致力于开发和维持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劳资关系实践。许多日本观察家继续认为,这一假设源于日语文化和传统。然而,岛田指出,这种文化理论无法解释多年来在管理和劳工实践方面发生的变化。因此,他和其他大多数当代日本实践学者都强调文化、经济和政治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事件塑造了日本产业中的组织关系。

日本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和义务,一些分析人士称,这种家庭模式延续到了工作场所。雇主应该像父母对待其他家庭成员那样对待员工。公司内部的团结成为核心价值和企业目标。反过来,员工也被要求对雇主表现出强烈的忠诚。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为大型生产商和出口商供货的日本小型企业中,雇佣关系可能完全不同。较小的公司有一个脆弱的存在并不能保证安全就业或进行实质性投资员工培训

日本大公司的员工很少有个人主义并在设计中更加强调群体关系工作以及在日常工作场所的互动中,尤其是与西方同行相比时。组织中的直接冲突决策不鼓励更非正式的小组共识建筑。权威受到如此高的尊重,以至于团队解决问题的任务结果往往会反映高级经理的观点或偏好。

战前工业关系

从工业化初期开始,日本的雇主、劳工领袖和官僚在管理层和工人之间的西方式冲突是否不可避免,以及西方模式的工会化和争端这对日本来说是合适的模式。许多雇主(在民族主义盛行的20世纪30年代,还有一些劳工领袖)认为,日本的“美丽习俗”上级的忠诚和下属的忠诚使日本家庭成为工业企业更合适的模式。在1920年至1931年期间,政府决策者提出了八项建议,为建立工会提供法律框架,但每一项都因雇主协会和政治家的强烈反对而失败。在1931年的高峰时期,工会运动仅占工业劳动力总数的7.9%。大型企业尤其成功地阻止了工会的形成,并发展了几家替代家长式管理的“日本”模式。随着二战期间在美国,工会运动陷于停顿。

二战后的劳资关系

日本的快速经济增长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和组织实践成为国际关注和辩论的中心。该系统的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征吸引了最多的关注:(1)企业工会(2)高水平的劳资合作和跨职能问题解决能力;(3)终身雇佣保障。

企业工会

在战后初期,对工会限制的取消导致了一波劳工激进主义和动乱。对激进主义感到震惊产业工会抗日运动和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积极参与,使日本政府和美国占领当局展开了反攻1947年至1948年的“红色清洗”)剥夺了共产党支持的组织的工会权利。新成立的日本雇主团体联合会(日本经济新闻(Nikkeiren)发起了一场运动,成立温和的反共企业工会,其中包括较低级别的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

雇主很重要让步对劳工运动,包括就业保障,以资历为基础工资系统,以及每年两次的奖金,以及基本工资的增加。这些适应,加上影响工作场所行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引领了日本显著的经济增长。甚至是1973年之后的经济增长放缓阿拉伯石油禁运几乎没有动摇隐式的就业保障。那些面临最严重商业衰退的行业——造船、钢铁、铝加工通过再就业项目(通常与美国石油公司合作)缓解了裁员的影响附属公司),政府补贴的再培训项目,以及多元化。

劳动力- - - - - -管理合作

在日本的大型私营企业中,管理者和工人之间的合作关系的特点是冲突程度较低,即使在衰退的行业中也是如此(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关系在公共部门中更具冲突性)。这可能是因为蓝色和白领工人属于同一个联盟,这意味着这些群体之间的界限更少。例如,在大多数企业中,管理层奖金的规模与蓝领工人的奖金规模挂钩。许多日本高管在职业生涯早期曾担任过公司的工会领导人。

在某种程度上,因为今天的工会领袖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经理,大公司通常在广泛的战略问题上进行工会与管理层的协商。他们还培养员工参与解决问题并征求改善工作场所的建议。质量圈和员工建议系统很普遍。通过雇佣跨职能团队和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多种职能工作经验(包括在工厂工作)的职业发展战略,更容易发现和解决产品和技术开发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