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是在旧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钉住汇率制度崩溃时出现的。钉住的理由汇率部分是基于的缺陷替代系统。事实证明,在一个有大量国际流动金融资本可以从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转移到实力较强的国家的世界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调节挂钩制度是行不通的。越早黄金标准这一制度同样存在重大缺陷。在某些情况下,它要求各国经历痛苦的通缩。金本位制,被广泛认为是大萧条20世纪30年代的危机甚至比原本可能的还要严重。

20世纪70年代初,当灵活汇率取代濒临崩溃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钉住汇率制度时,人们表达了三个相互关联的主要希望。首先,灵活的汇率将使货币保持在或接近其基本面平衡值;各国政府不会觉得有义务捍卫严重失衡的汇率。其次,赤字国家将能够重建其国际竞争力,而无需经历旧金本位制所要求的痛苦通缩过程,也无需面临放弃既定票面价值的政治尴尬。最后,国家货币当局将拥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以推行最适当的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而不会受到国际收支压力的严重限制。实际上,汇率灵活性比其支持者预期的要复杂得多。

汇率波动

1971年和1973年,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两次投机浪潮中崩溃。在每一种情况下,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平均贬值了大约10%。(在计算美元的平均汇率时,每个国家的货币都是根据该国与美国的贸易量加权的。)经过这些初步调整后,主要贸易国的汇率在随后四年(1973 - 1977年后期)总体上相当稳定,尽管有一些波动。1973年至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美元走强;因为它的大部分石油仍由美国生产消耗在美国,人们预计高油价对俄罗斯的影响不会像其主要贸易伙伴那样严重西德和日本。在1973-77年期间,主要的汇率变化是英镑的下跌英镑如果以美元计算,大约下降了30%。

1977年末,美元进入了一段不稳定时期。随着美国经济的扩张和通货膨胀的加剧,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作为回应,美元开始下滑。这提高了美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似乎处于进入工资-价格汇率螺旋上升的危险之中。由于预料到更糟糕的情况,投机者开始抛售美元,从而推动了交易所的走势价值美元汇率甚至更低。在1977年至1979年期间,美元的平均汇率下降了大约15%。

面对迅速恶化的形势,美国大幅收紧了国内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为了对抗急速的通货膨胀而收紧了政策。这一经验为灵活汇率提供了早期的重要教训。尽管灵活的汇率为国内货币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制定国内政策时不能不考虑国际上的复杂情况。即使是像美国这样的大型繁荣经济体也是如此。

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元面临崩溃的威胁。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情况发生了相反的变化:美元大幅升值,涨幅约为80%。许多因素促成了这一增长。一个是美国。财政政策:税率大幅降低,预算赤字激增。大规模的政府借款增加了对金融市场的需求,导致高利率。这鼓励了外国资产持有者购买美国债券。为此,他们购买美元,对美元的汇率造成上行压力。反过来,美元走高使美国生产商难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美国进口迅速增长;出口相对低迷,美国贸易赤字飙升。

由于来自进口产品的激烈竞争,美国汽车、纺织品和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商游说要求保护。在美国单方面行动的威胁下,日本政府被说服了实施对美国汽车出口的“自愿”限制。美国及其贸易伙伴都担心,美国可能会采取更加保护主义的政策,因为美元的高汇率使美国生产商难以竞争。

面对这一不受欢迎的前景,“五国集团”(法国、西德、日本、英国和法国)美国)在广场酒店纽约市在1985年。在“广场协议”中,他们宣布有意将美元贬值到更具竞争力的水平,如有必要,将在外汇市场上正式出售美元。

这一事件提出了关于弹性汇率的根本问题,导致一些金融专家建议在自由弹性汇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可调节挂钩制度之间建立一种中间制度。由于政府和央行对外汇市场进行了大规模干预,汇率无法自由浮动。他们受到当局的管理。(这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有时被称为“肮脏”浮动。)

一些专家支持更积极的汇率管理,以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货币避免严重错位。建议各国政府宣布汇率的“目标区”,并在需要时买进或卖出货币以保持汇率在这些区域内——随着基本经济状况的变化而移动目标区。这个概念是为了避免汇率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