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了基本不均衡

当对外支付有持续不平衡对内支付的趋势时,就存在“基本不平衡”。不平衡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有些变化可以归为结构变化(由品味、习惯、制度、技术等的变化引起)。如果一个国家的工资和其他成本相对于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另一个国家,就可能出现根本的不平衡。不平衡也可能导致需求高于供应一个国家的潜力,迫使价格上涨或增加进口。一场战争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典观点

在传统的“古典”观点中没有干预由当局对外维持是必要的平衡除非他们愿意根据需求将货币兑换成黄金(或白银)。这个系统应该是自动运转的。如果一个国家出现赤字,黄金就会流出,从而导致国内的黄金减少货币供应会导致价格下降。这将刺激出口,并有可能减少进口。这一进程将继续下去,直到赤字被消除为止。古典主义并没有体现出关于国际资本流动的明确理论。人们通常认为,贸易平衡(更严格地说,是商品和服务的平衡)将被调整以适应任何发生的资本流动。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正在输出资本,黄金流动将导致价格移动到这样一个水平,即出口减去进口将等于资本流动;总平衡的平衡自动得到了保证。

在适当的时候,经典的思想方案被接受了批评.一些批评人士问,货币的流出或流入是否一定会对价格水平产生足够的影响,以确保两者相等国际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他们指出,货币供应的减少可能会对经济活动水平产生副作用。一些批评人士走得更远,认为这种副作用会比对价格的影响更强,以至于导致失业率上升到不受欢迎的水平。

现代的观点

货币财政措施

人们越来越相信,政府可能也需要采取积极行动。该学说最早与货币政策在特定的。当时的想法是,利率调整应该与公开市场操作结合起来中央银行确保国内货币供应和借贷便利到位有利外部长期平衡。后二战期间人们开始普遍认为政府预算策略(通常称为财政政策)来协助货币政策。例如,如果总国内需求高到导致价格上涨,就应该通过收紧货币政策和增加税收超过支出或减少支出而不减少税收来减少这种需求。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之间正确分配这一任务仍是一个讨论的主题。

对于这些政策的范围,以及它们在所有情况下确保基本均衡的能力,人们也尚未达成一致。人们可能一致认为,当总需求超过经济的供应潜力时,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来降低需求财政政策。然而,对于总需求的减少是否会在所有情况下使对外支付达到平衡,人们意见不一。例如,一个国家可能由于某些潜在的经济变化(如世界贸易格局的转变)而出现赤字,即使国内需求没有超过潜在的供应,价格也没有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旨在减少国内需求的政策(通常称为通货紧缩政策)会导致失业。一些人认为,如果存在外部赤字,就应该采取通货紧缩政策,直至消除赤字所需的任何程度。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政策在社会上是不可接受的。

关于通货紧缩措施如何改善外部平衡的问题,人们也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国内活动,从而减少一个国家所需的进口材料数量,以及人们能够负担得起购买进口商品的收入。如果这就是通缩政策的全部效果,那么它对外部收支的改善只能与它增加失业率的程度成正比。那些认为这是通货紧缩影响外部平衡的唯一方式的人尤其反对仅仅依靠通货紧缩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赤字在总国内需求没有超过供给潜力的情况下。一些人认为,国内需求的减少也有帮助,因为它使生产商更热切地寻找出口市场(并加大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力度)。然而,这似乎值得怀疑。对于通货紧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走势,人们还存在进一步的分歧。如果总需求高于经济的潜在供给,通货紧缩政策很可能会减缓价格的上涨,从而使一个国家在与外国供应商的竞争中更具竞争力。对于需求最初低于经济的潜在供给时的影响,人们没有达成同样的共识。一些人认为,如果推行力度足够大,通缩政策将毫无疑问地减缓物价上涨,从而有助于国家的外部平衡。另一些人则认为不会,一些人甚至认为高利率和高税收(通货紧缩的武器)会导致价格上涨。因此,货币和财政政策是否在所有情况下都能奏效,这一点并不绝对明确足够了治愈外部赤字,至少不会造成社会无法接受的后果。

有贸易顺差的国家也有相反的情况。很明显,这些国家将不愿意鼓励导致国内价格上涨的政策。物价上涨是一种社会弊病,在政治上不得人心。

就盈余国家而言,必须对总需求完全达到或超过经济供给潜力的情况与总需求完全达到或超过经济供给潜力的情况作出同样的区分。在前一种情况下,需求的进一步增长几乎肯定会产生通胀效应;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盈余国家将不愿意使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消除其外部盈余。另一方面,如果总需求低于供给潜力,那么盈余国家可能会被合理地要求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因为这种增加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往往会通过诱导更多的进口来消除外部盈余,并可能导致生产者不那么积极地向国外销售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