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

在他的对话Cratylus——希腊哲学家柏拉图(428/427-348/347公元前)发现了一个关于语言的基本问题。如果两者之间的联系单词而且事情完全是随意的或约定俗成的,就像它看起来的那样,很难理解语言是如何使人类获得知识或理解世界的。作为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后来提出了这个难题:“名字有什么意义?玫瑰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根据这种观点,语言并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它们只是其他事物除了玫瑰和其他的,没有任何认知价值本身。这确实是柏拉图的对手,柏拉图学派所认为的诡辩家他认为语言仅仅是影响人们的工具,就像在法庭和集会上一样。

如果这种怀疑似乎很自然,这是因为关于名字的传统主义与关于名字的传统主义密切相关真理.一个人说那个动物是老虎似乎只传达了他所命名的东西动物属于他所命名的一类事物老虎.但如果它是任意的或常规的一类东西老虎名字,他的陈述如何传达出真正的知识?

柏拉图认为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假设词语天生与它们所命名的事物有联系。这种观点存在于一些宗教传统中,他们认为提起上帝的名字是不虔诚的,在宗教中也是如此仙女故事就像侏儒怪,在哪里获得侏儒的名字就是获得对他的权力。它也与简单或自我解释的理想密切相关演讲以及一些语言显示出令人羡慕的“接近”事物本质的概念。这正是这位20世纪德国哲学家的观点海德格尔(1889-1976)被认为是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语,奥威尔的作品中也有这种说法比喻语言就像窗玻璃。

柏拉图有时倾向于认为知识和理解不依赖于语言是可能的。他对诡辩家所依赖的语言的力量有着典型的警惕——因此他不信任修辞他把诗人和艺术家从理想状态中驱逐出来,他在共和国.比起裸体,他更喜欢思考遇到受过适当训练的头脑对事物的形式或本质的认识。在这种对抗中,语言只能是一个不受欢迎的第三方。然而,在其他时候,柏拉图似乎承认这种观点是不充分的:在后期的对话录中巴门尼德例如,他回到了词语正确性的问题上,尽管他未能对词语如何表达知识或帮助推理提供任何清晰的解释。

传统的问题

死后亚里士多德(384 - 322公元前),是柏拉图最伟大的学生哲学语言倾向于落入两大类中的一类或另一类。第一类涉及人与语言之间的关系;第二,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第一类的关键问题包括拥有一种语言意味着什么,在理解和概念化中使用语言,以及语言的本质沟通和解释。大约自20世纪中期以来,传播和解释的主题一直是范围哲学和语言学的纪律语用学;这些研究的目的是阐明使交流成为可能的规则和惯例,并描述语言的各种复杂用途。见下文实用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第二类问题涉及语言与世界的关系,包括指称的性质,预测、表象和真理。它们主要是在学科中研究的语义这也是哲学和哲学的一个分支语言学

虽然这两个类别之间的区别很明显,但它们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知道一个人说了什么,就是要知道他的话传达了什么真理(或谬误);所以交流本身就需要认识到语言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同样,哲学的真理观在特定的话语领域也可能存在影响对于一个概念这个领域的交流是由什么组成的。如果一个人怀疑真理存在的可能性道德,例如,一个人更容易想到道德沟通是一种说服或规定,而不是传递真正知识的手段。相反,对管理交流的规则或惯例的某种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参考或真理概念。如果一个人认为传统是模糊的或不稳定的,他就不太可能把真理看作是一个干脆的、全有或全无的事情。通常这种相互作用意味着没有共识语言哲学的切入点是什么?这是语言哲学的首要或基本任务。

单词和的想法

如果人们认为头脑中充满了先于语言或独立于语言的思想和概念,那么语言的唯一功能似乎就是将这些思想和概念公诸于众。这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写道:“言语是概念的符号。”这也是这位英国哲学家的观点约翰·洛克(1632-1704),他断言上帝使人类有能力善于表达声音。然而,这种能力本身并不存在构成因为鹦鹉也能发出清晰的声音,正如洛克自己指出的那样。因此,为了让人类拥有语言,

更有必要的是,[人]应该能够使用这些声音作为内在的标志概念并使它们成为他自己头脑中思想的标记;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让别人知道,人们的思想也可以相互传递。

根据这一概念,文字只是思想的载体,思想具有独立的、自我维持的存在。使用另一个比喻虽然言语是思想的孕育者,但它们真正的父母是经验和理智。莱布尼茨提出了同样的模型,他写道:“语言是人类心灵最好的镜子。”

洛克的典型观点是,语言更多地是用来掩盖真相的,而不是用来揭示真相的。在他看来,词语几乎没有认知功能;事实上,它们干扰了心灵与真理之光之间可能的直接接触。理智和知识是个人的财产,是个人努力使自己的思想符合理性和经验的成果。因此,要多听别人的话收益率不是知识,只是意见。相反的观点——思想作为文字的产物,是公共财产,是公共知识的基本工具——直到19世纪末才在语言哲学中流行起来。

洛克关于思想独立存在的观点并不意味着对语言是由思维塑造的,还是思维由语言塑造的这一问题有任何特定的答案。然而,知识这是18世纪欧洲的气候,通过不断接触历史和文化而形成的文化欧洲大陆以外的民族,倾向于后者替代除以第一个。因此,欧洲语言和非欧洲语言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最初在它们之间进行翻译时所涉及的困难,使人怀疑是否存在任何普遍的思想储备,或者是否存在任何根据这些思想来分类经验的普遍方法。他们认为,语言习惯不仅决定了人们如何描述世界,还决定了他们如何体验世界和思考世界。

第一个明确肯定这种优先性的语言学理论家是威廉·冯·洪堡(1767-1835),他的做法最终达到了著名的“沙霍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提出爱德华萨丕尔(1884 - 1939)本杰明·李·沃尔夫(1897-1941)在他们的工作的基础上多样化的(消失)土著的语言北美.用萨皮尔的话来说,他们的猜想是:

人类并不是单独生活在客观世界中,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已成为社会表达媒介的特定语言的支配。不同社会生活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贴上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

根据这句话的蹩脚解释假设在美国,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翻译和共同理解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距离”,用一种语言说另一种语言容易说的话的困难程度,就是衡量它们之间距离的尺度。根据其最有力的解释,这一假说隐含着语言学的含义概念上的相对主义或“语言相对论”的想法语言完全决定了使用者的思想,以至于说不同语言的人之间不可能有共同的概念框架。它还暗示了语言上的理想主义这一观点认为,人们不可能知道任何不符合他们语言所决定的特定概念架构的东西。

尽管许多哲学家对这幅图感到困惑,但也有人发现它很有吸引力,特别是纳尔逊·古德曼美国以及倡导解构主义和哲学后现代主义在法国和其他地方。另一方面,它遭到了美国哲学家的强烈反对唐纳德·戴维森(1917 - 2003)。戴维森认为,因为翻译或口译必然涉及归因信仰和欲望的演讲者,因为这样归因必须假定说话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大多数事情都是正确的,一个人不能给别人的话语赋予意义,除非他已经与他们分享了一个概念方案。事实上,除非有可能根据一个共同的概念框架进行解释,否则人们根本不能把别人看作是“思考”。因此,一个人不能把他自己的概念方案只是众多方案中的一个。随着语言相对主义的解决,语言理想主义的威胁也随之消除。

戴维森的观点无疑是大胆的。但这更像是在争论,既然与莫扎特的音乐有很大不同的噪音就不能算作音乐,那么除了莫扎特的音乐就没有其他的音乐了。戴维森似乎否认任何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的知识都是可能的:不可能对概念方案进行真正的扩展,只能将其翻译或解释为一种新的语言。因此,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很有可能不把戴维森的论点视为相对论困境的解决方案,而是对其深度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