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工作《浮士德》陪伴歌德度过了他的成年生活。1769年,一个人把自己的灵魂卖给魔鬼,以换取尘世的满足,也许包括他最终的救赎,这个故事可能会被戏剧化,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保存下来。在其已知的第一种形式中,歌德的版本已经包含了最决定性的特征区别它的前身是16世纪的德国小册子《浮士德》而木偶剧最终起源于英国戏剧家克里斯托弗·马洛适应浮士德对一个城镇女孩玛格丽特(格雷琴饰)的爱情,以及她的诱骗、杀婴和处决的悲剧故事。这个主题完全是歌德发明的;这可能是1771 - 72年法兰克福的一个案件向他提出的建议,而且这显然将该剧与其他作品联系起来,这些作品表达了他在1771年抛弃弗里德里克·布里昂(Friederike Brion)时的负罪感。这最早的手稿版本(通常称为Urfaust),歌德可能在1775年之后就添加了这句话狂风暴雨戏剧以一种民谣风格,有时是模仿16世纪的风格——无论是视觉上还是语言上都充满了诗意——在这种风格中,魔术师浮士德的自我主张与它的自我主张相遇“复仇者”在格雷琴灾难.浮士德与恶魔形象的一致的确切性质靡菲斯特然而,仍然不明确。

在歌德为第一个出版版本所写的场景中,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浮士德:在碎片中(1790),这似乎表明,格雷琴的故事注定只是浮士德在人类经历的全部生涯中的一个次要插曲。只有在浮士德:第一部分(1808)歌德致力于他的第二次与传统寓言的巨大分歧:他的浮士德现在不是与魔鬼订立契约,而是与魔鬼订立契约.浮士德打赌,无论魔鬼向他展示了多少人类生活,他都不会感到满意——如果他错了(也就是说,如果他满意了),他愿意完全放弃生活。浮士德现在是一个独特的现代人物,他在满足中奔跑,但却因自己的选择而受到谴责,放弃了所有的满足。他的悲剧(从1808年开始,这个词出现在剧本的副标题中)是他不能像格雷琴那样体验生活:不是作为一种潜在的满足来源,而是作为一种爱或责任。这个主题在这部剧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相同的。

歌德一直想把传统故事中浮士德复活的部分改编成戏剧特洛伊的海伦,精华古代世界的美丽,以及打赌的逻辑要求浮士德至少应该体验公共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经验。浮士德:第二部分(1832)因此成为一个非凡的诗情画意,覆盖了——歌德承认——3000年的历史,融合了对古典风景和神话人物与文学的回忆典故荷马拜伦勋爵与讽刺的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以及19世纪20年代的帝国主义。然而,这一切都是由赌注的主题设计和结构上的相似之处联系在一起第一部分最后,浮士德得到了救赎,不是靠他自己的努力,而是靠格雷琴的代求,以及他在她身上所感受到的神圣之爱。第二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歌德所处时代的一种诗意的清算,那个时代充满了不可抗拒的活力,与他的古典主义理想——完满的人性——的异化。和歌德后来的许多作品一样,其丰富性,复杂性直到20世纪,人们才开始欣赏大胆的文学创作。